曾經有幸觀摩特級教師王君老師的《魯濱遜漂流記》的公開課。而正如王君老師的課帶給我感受一樣,她像一道溫暖的陽光照射進我的心靈深處,滋養了我那早已有些蒙塵的內心。課程在她極富靈性的整合下,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與能力的傳授,而更多的是人性的關照,從作品出發,又不拘泥于作品本身,而是結合當下各種紛繁復雜人和事,去啟發孩子如何面對生活,如何擁有更強大、更健全的人格。這更像是一場洗滌心靈的朝圣。
聽王君老師提及每年都有好多孩子因為深陷極度的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選擇自殺,今又聯想到疫情期間同樣有一幕幕讓人心痛的案例出現,這些孩子們還沒有來得及去這繁花盛世看一看,已經過早的隕落。作為一位母親,同時作為一名師者,內心感到無比惋惜與悲痛,同時又不禁長嘆,當極度的負面情緒出現在孩子身上,壓著他無法喘息,絕望崩潰之時,我們這群所謂的監護人,所謂的師長在哪里?又在干些什么?我想,每一個選著輕生的孩子或者此刻徘徊在痛苦邊緣的孩子,都是一個沒有幸福感的孩子。我們“曉之以情,動之以禮”把所有的目光和精力全部放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以為這就是關心和愛護,卻很少會有人告訴他,如何在痛苦磨難中找尋身邊的幸福,讓自己感受到愛,讓愛強大自己的內心。??????????????
說到這里,再回想王君老師的課,作為教師的我,心靈深處如針扎般異樣。心中不由自問:我是否也早迷失在荒原,忘記了幸福原本的樣子?作為老師的我,自己曾經萬般渴望能走進課堂,和孩子們在一起,卻在不知不覺的把照相機只對準了“惹麻煩”的孩子,瑣碎的工作,紅叉的試卷……我又是從何時起用蘇格拉底的篩子把不幸留在了篩子里,把幸福漏了出去。就這樣總被負面情緒包圍著的自己,怎么可能會發自內心的呈現給孩子們幸福感的笑容。我的臉得有多別扭,看著帶著面具跳舞的自己,孩子們得有多不幸。一個自己都沒有幸福感的老師,又如何能教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這不正是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真實寫照嘛,我們催他,吼他,責備他,我們拉他,扯他,想踢他,可是蝸牛受傷,流汗,喘著氣,他已經盡了全力。焦慮的我們停一停吧,給小蝸牛們散步的時間,讓自己坦然接受,我開始不斷地改變自己——提醒幸福。帶上微笑的心,牽著“小蝸牛”們去散步,急不得也快不得。
經歷了因疫情影響半年的居家學習,孩子們回來后各種問題突出,紀律散漫,習慣差。衛生問題,更是讓人不忍直視,其中尤其是吳昭毅同學,更是“紙屑滿天飛”。多次的提醒、教育均沒有多大的改變后,我開始嘗試著接納這樣的孩子,帶上微笑的心走進孩子的世界,不再說教,而是以幫助他的心態示范給他看如何整理書包,如何收拾物品,第一次當他腳下沒有雜物時,我極其高興的對他進行了表揚,他也特別高興,一次、兩次......幫助他一起整理,點滴的進步及時表揚,超乎我的想象的是,如今的他已經可以保證他所在的地面,干凈無雜物了。
陪伴孩子成長,這樣一場牽著“蝸牛”散步的“慢養”,雖然面對沒完沒了的問題,無理取鬧的糾纏,稚氣可笑的游戲,偶爾會生氣,也會無奈,但不可否認,無論生氣也好,無奈也罷,卻不會心生厭煩。相反,我們常常被“小蝸牛”的幼稚的話語、可愛的舉動逗的開懷大笑,漸漸發現,我們的耐性也在一次次的磨礪中,不知不覺中漸漸增長著。跟著蝸牛去賞一路的云卷云舒,花開正好吧。
讓自己成為幸福的人,在豐收的季節,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災年,既然種子已經回報了汗水,我們就有權沉浸于幸福之中;當我們不遠千里相聚的時候,不要悲傷于不久的別離,把歡笑倒滿高舉的酒杯;當我們守候在年邁甚至垂垂老矣的父母身邊時,我們要為此刻能陪伴而知足。面對孩子們的頑劣,我們可以去欣賞他活潑的本性,天真單純無邪的童真;面對瑣碎的工作,試想一下,這是一次次鍛煉自己提升業務能力的機會;看著紅叉的試卷,更值得我們去反思教法與學法之間的漏洞……看著窗外,春光正濃,青春真好,深呼吸,給幸福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