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試圖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自讀課是一個重要的創新點。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標,以自讀課文為主要材料,以學生自我閱讀實踐為主線,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自求自得,使教讀課所學知識、方法和能力有效遷移和拓展??梢哉f,它是聯結課內與課外的重要紐帶,是實現學生素養提升的關鍵環節,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對語文自讀課文的意義有充分的認識,并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對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模式予以合理的構建?,F以《回憶魯迅先生一文》為例淺談自讀文章的教學。
一、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自讀課文教學的常見誤區之一,就是教師對學生不放心,條分縷析,以為只有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才能讀懂學會。從學科特質來說,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盡可能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積累語言、理解語言,從而學會運用語言、提升學科素養。例如在教學《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根據文章篇幅較長,結構非常散,屬于隨性式的回憶片段堆砌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在整體上把握文本,老師先設置一個大的問題“作者蕭紅刻畫了一位怎樣的魯迅?”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文段內容進行提煉。然后小組交流討論,這些品質是在寫魯迅的哪些方面。在學生充分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我們鼓勵學生自主梳理、自主交流。學生在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后,再將疑難提出。
二、 樹立大單元教學意識
自讀課和這一單元的教讀課,不論是在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方面均有相似與不同之處,教師需引導學生聯系起自讀課和教讀課,比較其不同,即教讀課主要是通過老師的講解了解課文思路,而自讀則是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教師只給予一定的指導與監督,做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學生利用比較內容與表達方時,教師在正式進入文本學習前,先帶著大家梳理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并結合前幾篇文章進行回顧。這樣學生在分析魯迅人物形象時,就能學以致用,達到“以篇達類”的目的。學生不僅能從事件中概括人物形象,而且關注到了文中的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三、重視旁批
自讀課文在體例上與教讀課文有著顯著的差別:不設預習和課后習題,而代之以旁批和閱讀提示。這種編寫體例是為自讀課的課型服務的:不設指向明確而具體的預習和課后習題,是為了避免教師根據教材設定好的要點和路徑去精講,從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間;而設置旁批和閱讀提示,則是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學生的自主閱讀更有效,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抓手”來組織教學活動。在教學《回憶魯迅先生》一文時,教師在課前明確閱讀要求,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要講文本讀完整,不僅要讀文本主體,還要閱讀旁批和閱讀提示,自主解決旁批中的問題。旁批不僅起到了輔助文本的目的,對于學生的發散的和深入的思考也有重要的作用。老師設置的第二個主問題是“我眼中的魯迅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的設計就來源于旁批的靈感,學生通過所學,既能對作者意圖有明確的了解,也能建構自主的人物理解。站在讀者的角度,將文本個性化解讀。
四、學會遷移
從課型定位來說,學生在“教讀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需要在“自讀課文”的學習中進行遷移和內化。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獨立思考,讓學生結合教材上的自讀提示、批注去獨立感悟,讓學生用教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去獨立解讀,才能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內化,再進一步轉化為課外閱讀中的個體經驗。在本文的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閱讀其他魯迅的作品或者寫魯迅的文章,全面地去了解魯迅,并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談一談我心目中的魯迅。
總之,自讀課文的設計是這套教材的一個亮點,希望初中語文教師能夠體會編者的用意,用好自讀課文,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新氣象。